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213(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崇光对外贸易公司。公司作为崇光棉织厂的三产存在,董事当然还是邱勤业,何小曼从销售科, 摇一变, 变成了对外贸易公司的总经理。我们的小何科, 如今也要叫何总了。

S市办事和特区办事,都是挂靠在外贸公司名,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当,收也比厂的工人不少。而何小曼给外贸公司的人员制定了一有别于崇光棉织厂职业的工资系和职别系。

何小曼更忙了, 除了要完成国纺大的学业,偶尔还要跑特区,从以前的S市和C州两一线, 变成了S市 、C州和特区,三线作战。

“如何”在C州的订制事业,何小曼除了把握方向, 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参与。

十月, 三叔何献华正式转业回到C州。他拿了一笔可观的转业费, 却不想要政府安置的岗位, 在他看来, 无论是安逸的政府机关、还是如日中天的国营企业,都实现不了他的梦想。

他想生意。

何小曼回C州的时候,成为家中唯一支持三叔的成员。

“铁饭碗固然好,但三叔如果有更远的梦想,当然应该支持。社会越来越开放,就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国家是支持创业的,以后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和国企分抗礼。”

这样的话,放在八零年代,很难说服别人。

也亏得是从何小曼的嘴里说来。何家除了兄何立华,说话最有份量的也就是何小曼了。何献华得到何小曼的支持,基本上其他人也就不会太反对。

何小曼是考虑过三叔的境的。

何献华的组织能力蛮,从当年的珍珠“临时公约小组”就可以看来。而且他很善于和女人打,七大姑八大姨、整个堂的大姑娘小媳妇就没有跟他不好的。

而“如何”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已成C州档定制的首选,曹再厉害,也只能看一家店,何小曼在考虑扩张。

这个年代是最好的扩张时机,成本低、机会多,而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还执着于“铁饭碗”,竞争也没那么激烈。与其等到市场经济轰轰烈烈后再参与抢地盘,不如先手为

何小曼问何献华,懂不懂财务。何献华一脸懵,说队里他倒是领导,但只负责签字,不会账。

其实,他理经验是有的,只是队的理经验,和企业的理经验完全是两回事。

但罗惠惠教育程度比较,何小曼便叫了何献华和罗惠惠一起,把“如何”的财务账给他们公开。

一看,“如何”的发展竟然这么好,二人不由心动起来。

何小曼很清楚自己的重在崇光厂,“如何”是她的心血,但她心里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整个何家。兄弟阋墙的很多,但何立华却无数次跟何小曼说,要大家都过得好,何家才算好。

所以何小曼谨记着父亲的心愿。

她跟何献华和罗惠惠说,与其将转业费投到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还不如继续发展“如何”,尽可能扩展“如何”的业务。

比如现在的第一家店在闹市区,可以作为总店的存在。但一个城市,老城市终究是会有限制的。她因为经常和瞿逸兴、邱勤业等人,对这个城市的发展比普通百姓更加了解。

C州有意将商业中心东扩。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所以,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