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听说沈树人也打算去会试碰碰运气,一开始还是意外的。
不过想通之后,他也能理解,还支持这个特立独行的好朋友。表示可以帮他临阵磨枪、恶补一
八
文。
在方以智看来,大明朝到了今天这地步,再指望找些腐儒当官,是绝对救不回来了。
科举就该不拘一格地录用实之才!沈树人和顾炎武就是其中代表。
事定
之后,方以智也不回南京过年了,让亲随捎了一封信回去,说明
况,准备在苏州过完元宵节,就坐海船北上赶考。
他在南京那些家人,倒是有些担心,对他的行程表示了质疑。说渤海冬天也会结冰,元宵节北上,怕是到了天津海面都还没解冻。
方以智开始没想到这问题,看了家人回信后,才去问沈树人。
沈树人也是笑了:“方兄,你家人也忒谨慎。这事儿我本不想多说,也是为了公务机密,不过启程在即,方兄也是自己人。”
方以智一听,连忙谦逊:“既事关机密,不说也罢,愚兄相信你。说来惭愧,是我二姑多心了。我祖父曾为京官,姑姑也在北方居住多年,颇为了解地理,但她婚后不久就回南方守寡了,平时总是絮叨说教我们。”
方以智的三个姑姑,包括堂姑,都是少年嫁人就死了丈夫守寡,在当时颇为著称,算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标杆”。
二姑方维仪还是著名的女诗人,见多识广,方以智小时候多靠她教导学问。
沈树人理解方家辈的关心,便解说
:“这事儿,令姑倒是有所不知。渤海冬季封冻,确实为期两个多月,不过主要是在天津、山东沿岸
浅之
。辽西到山海关一带,却是不会封冻的。
家父上个月又给陛秘奏了一封,恳请
一步调整漕粮北运的方式——不要再像往常一样,把所有粮
运到通州、再到京城
库。而是分
一
分,直接运到山海关军前。”
沈树人解说着,怕方以智听不懂,又随手拿来一张海图,指:
“方兄请看地图,山海关与辽西各地驻军的军粮,除了靠当地屯田自给之外,还有相当一分是靠北运到京城的漕粮再行分拨的。
当初漕运走运河的时候,运河只到通州,所以是没办法,只能在通州卸了货,再走渤海沿岸,甚至是走陆路运去山海关,耗费极为大。
家父筹措海运之后,查遍历年卷宗,这才发现海路运输一个最大的优势,在于往大运河最北端更北的各地运粮时,成本会大大降低。这一块的省钱疗效,远比运到京城的那
分更显著数倍!
陛看了奏折,也觉得有理,已经秘准了。所以这次我们跟粮船北上,实际上并不是直扑天津,而要先到山海关,给吴三桂运军粮。然后再从辽西折返京城。
如果今年气候寒冷、天津附近的海面迟迟不解冻,大不了从山海关走陆路回京城赶考,也用不了几日。”
方以智顺着地图往上看,心中也是叹服沈家父的规划确实
得好。
运河航运,最大的弊端是到了北京就到了。那些比北京更北方的边关,粮
供应成本是非常
大的。
海运虽然解决不了陆边关的运输成本,但是直达山海关却是非常轻松。
方以智想着想着,忍不住扼腕叹息:“可惜!要是沈主事早个十年甚至二十年主持漕运,辽西关外各地也不至于因为转运困难而放弃!辽东之地,走陆路艰难,走海路却是畅通无阻。要是辽东敌后各镇一直能保持牵制,这些年哪会让建猖獗至此!”
这都是大明只重陆、不重海的恶果之一啊!
……
安排好元宵节后北上赶考、顺便运粮的事儿,崇祯十二年该忙的事儿基本上也算忙完了。
沈树人去曹振德,走正规
程请了假期,说自己要赶考,曹振德也没为难他。
请完假这天,已是腊月二十四。
从吴县的河衙门
来时,沈树人
心竟有些空虚,剩
就是回家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