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1/4)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为了给郑家人放烟雾弹,沈树人让父亲假装写了一封给南京国监的回信,还另外了一些布局,了整整一午。

次日清晨,沈家一大早准备好了车驾,伺候大少爷门。

穿越到明朝之后的第三天,沈树人总算是第一次门了。

目的地也不远,就在太仓刘家港镇上、一郑家商号。郑鸿逵在苏州期间,便是在那儿榻。

明朝的刘家港,是最大的江海转运港,也是当初郑和七西洋的启航据地。

而郑家号称拥有“山海五商”的商业网络,在苏、杭都有负责采购海贸货的商行,这刘家港当然也少不了郑家的据

门时,沈树人心颇有些好奇。

虽然有留给他的一分记忆,让他能适应明末的生活方式,可亲看见市井百态,那觉还是不一样的。

苏州府如今正是天繁华所在,辖各县和散州,也都各领风

作为府治的吴县,蚕桑刺绣、奢侈珍玩极为发达;

太仓是江海运贸易重地,途富商云集;

吴县和太仓之间的昆山,则是文化风尚的标杆,“昆曲”就诞生于此。

沈树人为了多熟悉一些况,吩咐沈福特地让车在镇里稍微绕一绕,原本只是五六里的路程,愣是走了十几里。

港区沿江一溜儿都是各商行、货栈,行人如云,最多的就是米铺和绸缎庄、棉布庄。

源源不断的运粮船从外地运来粮,在刘家港卸货。再把苏湖的丝绸、松江的棉布装船,贩往大明各地,或是南转运去福建后、再转卖海外。

沈树人看着这一切,也略微惊讶了一:“苏湖熟天足”这句谚语太有名了,哪有鱼米之乡还得从外面买米的理?

但很快他就想起了一可能:估计是商业太发达,别的经济作收益更吧。

他便用折扇掀开车帘,跟沈福确认:“阿福,去问问如今米价几何。苏州府都得从外边买粮,周边府县的良田,莫不是都桑养蚕了?”

“少爷有所不知,这苏、湖二府的良田,确实桑养蚕的多。只因湖丝和苏丝的质地特别细,天数一数二,一担本地生丝的售价,能抵外地两担不止。

不过临近的松江府和扬州府,土质不如太湖周边沃,多是贫瘠沙壤,不宜桑养蚕。好在溉依然充沛,所以广木棉,松江棉布所用的棉料,倒有一小半是江北的。”

沈福先回答了少爷的后半个问题,然后才去路边的米行询问行,不一会儿就折回来补充

“少爷,刚问过了,今年的米特别贵。往年早稻只要一两八钱银一石,晚稻贵些。但今年嘉兴府的余粮也不够了,还有从绍兴府贩过来的,足要三两四钱。连浙江都大旱了,夏就没过雨。”

沈树人听了这数字,也是目惊心,苏州的价确实贵得离谱。

再看这苏州府的繁华街景时,顿时觉得“滤镜”都不一样了。连街边那些奄奄一息的码工人,都越看越像是民。

崇祯后期的天灾,真的是太夸张了。

《明史》的说法,从崇祯十年到十四年,居然连续五年、年年大旱——当然,不可能是全国范围同时大旱,但至少也是每年要到三四成的省份大旱。

今年连沿海气候温的浙江都能大旱,以至于苏州从外面买粮都受到了影响,也算是邪门到了。

好在江南早就普及了双季稻,浙江今年天还算雨充足,所以夏粮是收来了,旱只会导致后续秋粮绝收。

一年两季收成能保住一季,还不至于饿死太多人。

但北方那些只能一季的省份,遇到同等级别的旱,绝对会赤地千里,难怪张献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