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盛唐挽歌 第26节(3/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公经费作本钱,即所谓公廨钱,用以周转取息,所得息钱作为办公费。

可以理解为官府有存款,给商人们运作,赚来的利息给官员发工资。虽然隋朝没有存在多少年,但这个制度还是被唐朝的第一个皇帝李渊完完整整的拿来用了。

自武德年间就开始实施,最开始只在安等大城,后面规模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大。

曾经,也为贞观之治作了很大的贡献。

到开元年间,公廨钱的利息之用,已经成为补贴财政支不可或缺的最大助力。

“公廨钱”制度本意在节省政府开支,减轻百姓负担,何以竟会事与违地困扰百姓呢?

这是因为公廨钱制实行后,官府缺公款无以治事,薄俸禄不能养廉。而一些贪鄙官吏乘机以权谋私,盘剥百姓,用迫摊派的“抑”方式举钱生息,年利息率加上劳费、有达百分之百者。

甚至有“虚立保契,孙相承为債”的事发生。背后官商勾结,使得放贷的公平原则丧失殆尽,老百姓被迫接受超常的剥削。

这并不是简单的地方官府人员贪腐的问题,而是地方财政支不堪使用,而不得不采取的“另类办法”。

举个例说,大唐运河沿途州府,都要时间负责漕运的维持。其间费的人力力,并不全是由朝廷中枢负担,甚至大分都是地方州府承担了。

地方州府的赋税,都到中枢,或者有财政列编,都是固定款项。中央调拨的运河维护费用不够,地方官府那只能“另辟蹊径”。

在羊上,那些划掉的财帛哪里来呢?答案是公廨钱的利息,换句话说,靠利贷剥削地方百姓而来。这些沉重的负担,可是不会记录在大唐中枢的税收账册上。

与之并行的,还有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

百姓手中的利益,若是以权夺之,如同猛火急攻,必定反抗剧烈。若是以商夺之,则如同文火慢炖,之无形。这些都是官府中“不能说的秘密”。

如今郑叔清坦然告知方重勇,算得上推心置腹了。

想想也是,如果让中枢这些钱,那么李隆基早就破产要去讨饭了!

有事当然要苦一苦百姓,怎么能苦皇帝呢?

开元盛世表面上烈火烹油一般繁华,实则背地里危机四伏。郑叔清所说的,不过冰山一角而已。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郑叔清若是当度支郎,外人或许还以为开元时的唐财帛满仓如磐石。

但郑叔清作为当事人,却不能骗自己,认为自己升官后就可以摸鱼摆烂。

一不小心,真会死人的!

“如果迁都洛,或许还有办法。不然的话,如此积弊,又岂是我这个黄小儿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

方重勇叹了气说,郑叔清真踏看得起他。

大唐的况在这里摆着,有现实因素,也有历史因素。所有的措施当中,唯有迁都是动静最小的。可是,就算现在李隆基想迁都,安城数以万计的权贵弟也不肯答应了。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