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盛唐挽歌 第17节(1/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别人都以为李隆基装聋作哑,对这些疏奏看都不会看。

谁知刘宴的奏章送上去以后,还没过多久,李隆基就令让中书省拟了一份调令,将刘晏踢安,命其到河东绛州夏县担任县令。

一时间,众臣们从宰相到跑的,都看不懂李隆基这个作是什么意思。

这究竟是明升暗降呢,还是官员提以前外放历练呢?似乎两况都有可能。

正字虽然没什么实权,却是“清贵”之官,留在中枢很容易被提为黄门侍郎一类的官职,成为皇帝边的近臣。

县令的品级虽然,却是地方官,这明摆着是明升暗降了。

可唐代提重用官员,往往又需要到地方上外放的经历。郑叔清被喊打喊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就是京官外放,任期满了就要回安述职。以目前得知的政绩看,极有可能被提员外郎,手握实权。

他上去了,定然就有人上不去,合力把这个人拦在安外面,这便是朝堂上不能说的秘密。

这天,李隆基在紫宸殿,召集李林甫与张九龄两位宰相议事,讨论的正是夔州江关擅自改制的事。紫宸殿并非是正殿,它从前是皇帝与大臣们聊家常说私密话的地方,不需要什么礼制,也不需要穿朝服。

开元二十一年以后,李隆基就很少在正殿元殿开朝会了,除非是过节庆典,才会偶尔去一。一般理朝政,都是在紫宸殿,这里规矩最少,君臣之间也最随意,比较符合李隆基的喜好。

“夔州之事,关系到蜀地漕运,二位相公以为如何?”

李隆基一边着自己手上酸胀的虎,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他昨日打了一球,现在双手虎都在疼痛。

无论年轻的时候是多么技术娴熟,保养又是多么上心,李隆基也不得不承认,岁月不饶人,他早已不复当年之血气了。

“无论郑叔清所作所为是为何,朝廷都不能助气焰。微臣建议,将其押解到安,由大理寺审讯再行定夺。”

肤黝黑,胡须发已然白的张九龄,双手拢袖对着李隆基行了一礼说

“嗯,那江关之策如何?”

李隆基平淡问,心里似乎想着别的事

“新年休沐之前,各地都要汇报这一年本地民与收。那时候,便可以将此策废除。如今很多人已经听从了郑叔清的安排,更换了漕船。若是中枢废除通关新法,只怕那些人亦是心中愤愤不平,难免生事端。请圣人裁决。”

张九龄亦是有条不紊的说

他想得很清楚,这件事已经变成了烂账,如今群激奋之得越多越错。不如把郑叔清来平息争论。人亡政息,郑叔清不在夔州了,争议颇大的夔州江关新政,必然也无法维持。

到时候,让时间把这一闹剧冲淡即可,朝廷不必多余的事

“哥,你怎么说?”

是李林甫的小名,从称呼上就看得来,如今李林甫已经比张九龄要得李隆基的信任与亲近。

“夔州江关之策,可以在运河河推而广之,至于郑叔清如何,微臣无法评置,一切由圣人定夺。这是微臣整理的夔州江关新政,请圣人过目。”

李林甫双手将奏疏力士,李隆基让力士假模假样的阅览了一番。实际上,他们早就知夔州江关发生了什么,现在的一切都是在。

皇帝虽然富有四海,但可以直接使用的钱,却未必有外人想象那么多。

前几年的时候,李隆基遇到大唐首富王氏兄弟,直言王氏的钱财比他还多,这并不是一句自谦的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诉苦。

国库的钱,要走的账目,不是李隆基想怎么用就能怎么用的。

李隆基库的钱,来自各地的献的贡品,还有打仗上缴的战利品等等。很多东西并不是钱,不能直接使用,特别是其中不少东西还不好直接脱手变现。

比如说王羲之的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