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八年,东方世界现了一场近五十年来罕见的“丰收的麻烦”。
明朝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人急剧膨胀,一方面由于天灾频繁,饥饿、贫寒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大明,直到开海以后,大量的剩余人
涌向海外,舒缓了大陆本土的人
压力,而且上百万移民在雨
充足、土地
沃的大员、吕宋、婆罗以及东南半岛开垦
了上千万亩良田,难以计数的多余粮
顺着洋
返卖到大陆,昔日谚语云:“苏湖熟,天
足”,如今已改成“南洋熟,天
足”。
徐阶看到这况之后对恰好来北京探访的儿
徐璠叹息
:“自今往后,李哲的地位便会更加
牢不
了。”
徐璠问:“为什么这么说?”
徐阶没有怪儿目光短浅,因为能像他自己一般见微知著,一
把问题看得这么
的人并不多:“如今南洋粮
涌至,虽然于大明有补,但久而久之,天
必会对之产生依赖,既生依赖,则必重视,既然重视,则必屯聚之以重兵,经略之以重臣,重兵重臣日往南洋,则假以年月,南洋必成第二个江东。”
徐璠虽不从政,但也是商界的英,听到这里已经明白过来:“南洋乃是李哲
基所在,南洋日见重,则李哲
基便日见稳,所以父亲大人便断言他的地位将会
牢不
。”
徐阶微微,徐璠又问:“若是这样,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接
来的局势呢?”他已经动了心思,有意要
一步去讨好李彦直了。
不料徐阶却:“不着急。我和李哲的关系,只要我不是铁了心要置他于死地,他便会以师礼相敬。你和他又有兄弟之份,所以不必故意去亲近他,相反,还是保持一
距离的好。”
徐璠一就透,
:“孩儿省得了。”
从李彦直开发大员开始,大陆与海外之间的粮贸易便已一日频繁似一日,并从早期的走私发展为公开的、大规模的粮
海运。运河被废以后,海运的发展速度更是一日千里。
因应这大规模的粮
海运,从十几年前开始,大员和闽南粤东的船厂就已逐步在改善福船,并从中发展
一
专门针对运粮的“大粮船”来。大粮船的特
是用人少,容量大,平稳安全,而且船舱有
防
设置,但同时缺
也很明显,就是转向笨拙,而且航速也不够快,完全无法用于战斗,是一
必须在安全航线中才能使用的船只。
靠着数以千计的大粮船,南洋的大米顺着季风,从吕宋直接运到泉州、上海、天津,再从这三个港转运各地,提供着足以供数百万生活的粮
。
然而正德八年第一季占城稻熟了以后,粮商们却烦恼了起来。以往南洋还被中国势力、欧洲势力、回回势力、本土土著势力切割得七零八落时,于备战等需要,粮
消耗甚大。如今泛南海地区基本统一,境
兵事消歇,农事大兴,南洋地区的粮
产量达到了历史
,光靠几十座大大小小港
城市的日常消耗,
本不足以抵消这庞大的产能,所谓谷贱伤农,这次的丰收先伤到的却是粮商。
他们纷纷驱舟北上,都把希望寄托在大明帝国大陆地区的需上,偏偏这一年大明各地的收成又都不错,因此粮
运来了,却找不到大买家。
这个时候,张居正和陈羽霆一北一南同时建议启用平准机制,以不甚低的价钱收购粮,以避免大量粮商破产,累及民生。
朝中曾有大臣反对这样,认为那些粮商,破产就破产去,何必动用朝廷银两来救,但这言论却被次辅
拱
着胡
了回去:“真是鼠目寸光之辈!竟然说
这等话来!今年若是让这些商家大亏,明年还有谁会从南洋运粮北上?这些商家不肯运粮来,那还让我们派船只去南洋诸岛搬运不成?”
要知靠着商人贸易来达成资
动,比起靠政府征敛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这样的经济原理,
拱张居正却也
知。因为利用地方上的价格差,调动商人的积极
以节省官方费用,原是大明固有的手段,百余年来西北诸边的粮饷,靠的就是朱元璋利用商人运粮前往西北的旧制,
拱把那个大臣骂得低
无语,自此再无人敢说不救市。
这时夏税已经收起来,太仓正有钱,但张居正为防一次用钱太多,若把太仓掏空了,万一再
什么大事,缓急之际无以应变,便仿市舶司总署的“债押”,发行粮押,凡愿意拿现银者,将粮
卖给政府以后,只得其值九成五,但若愿意领“粮押”者,待秋税过后再来兑现,可以多得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