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504 章制悉定(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esp;&esp;大梁帝国三省六这一中枢制度的确立,代表着自两汉以来皇权对于外廷的预和分权总算告一段落,且终于取得了阶段的成果。

&esp;&esp;三省六若是追溯渊源,前其实都是君王侍近臣,皇帝为了保证君权得以独大,且对外廷能够形成有效制约,而不断将自的权威放给这些近侍臣,使他们得有资格参与到外廷行政之中,对原本三公九卿的系不断造成冲击,甚至他们彼此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能力。

&esp;&esp;当然,除了三省六这一中枢主制度的创设,远三公九卿旧制也得于保留,只是不再作为中枢制度的主而仅仅只是一补充。

&esp;&esp;这其中,三公成为真正的荣衔用以犒奖那些正立朝的耆老重臣。而九卿则剥离原本的政治礼遇,退化为单纯的事务职事,用以补充三省六偏重政策的不足。

&esp;&esp;这也算是一褪去繁华之后的返璞归真,九卿改为九寺,再加上同为事务的五监,如是便组成独立于三省六之外的事务型职官系。

&esp;&esp;三省六,九寺五监,再加上一个风闻奏事、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如是便构成了中枢官署的基本构架。

&esp;&esp;这一整台省、寺监的定制改革,在大业元年伊始的一年多时间逐渐完成。这还是因为朝廷中枢本就脱胎于原本的洛行台,诸多创制其实早有形,在审定职权、定品阶之余,同样没有荒废了正常的行政事务。

&esp;&esp;当然,在这一年时间当中,除了中枢改制之外,朝廷对于地方上的监控也并没有松懈。

&esp;&esp;至于地方积弊,其中最大一桩就在于州权过大,这是后汉以来久积弊,单以江东举例,三国之中的东吴政权所以创立,基础就在于半个扬州的江东六郡。而荆州更以分陕重镇,屡屡抗衡中央。

&esp;&esp;更不要说,大梁皇帝沈维周本就是从方镇崛起,构建霸府,最终缔造新朝。

&esp;&esp;所以,如何有效的限制、制约州刺史的权柄,将是大梁新朝能否治久安的一个关键问题。

&esp;&esp;关于这一,朝廷主要提了三个解决途径。首先便是针对州这一级行政单位的量削弱,大州拆小,分境任事。类似旧年沈氏为了获取一个方镇基础而拆分扬州,便提供了一个经验。

&esp;&esp;这一项工程,注定浩大,为了保证地方上的稳定,不可追于一蹴而成的急功,因是第一批拆分的州治主要是河北地区。像是原本的冀州、并州、幽州等州治,因地制宜,各被肢解。

&esp;&esp;随着大业元年将近尾声,朝廷控州治在四十个左右,未来则肯定还要继续推行,确保任何一个独立州治,都不可再如此前那般量大到足以抗衡中枢。

&esp;&esp;第二个途径,便是官定制,州刺史一年一评,三年一考,依照政绩优劣分为征、、黜等不同待遇,或征朝中执掌司寺监,或别州继续外任,或降品黜用。给外州任事者规定一到三年的任期,确保不会久任一地而专擅地方。

&esp;&esp;第三个途径,则是事权放。此前地方政令构架大分为州郡县三级,大梁新朝则直接取缔了郡一级行政单位,这在某程度上,也算是对郡望旧族的一打压。

&esp;&esp;所谓名教,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以名为教。所谓的名,狭义上就可解为名词。三纲五常,你无需了解在机理,只需奉此名目不悖,便可成为守礼恭谨之顺民。

&esp;&esp;名词更可引申为概念,无需了解更多历史细节与世化机理,你只需明白九品官人法是一个落后的、腐朽的概念,而科举则就是一个步的、开明的概念,后者取代前者,便是一步,毋庸置疑。

&esp;&esp;如此一来,世族豪门乡声誉望何以名为“郡望”而非县望或州望,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大梁新朝创设伊始,郡作为一个行政实被直接废除取缔,这在无形中就化解了相当一分郡望给世家旧族带来的实际惠利。

&esp;&esp;州权放,郡治废除,相应的县这一级行政单位的存在便得于大大加,而县令也成为大梁统治之位卑而权重的代表。

&esp;&esp;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中枢诏令达两千余条,其中确定将会推行实施的政令范畴则达到一千条以上,而在这个范围之,单单直接诏达县令一级的,便有七百条之多。

&esp;&esp;在这个事权放的过程中,皇帝陛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