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497 万世不祧(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esp;&esp;天之庙,七世而祧。哪怕贵为天,也只有享受七代孙供奉祭祀的权利,七世之后便需要迁离太庙,毁庙之主,皆藏于祧庙之中,祧庙意为远祖之庙,固定只有两个正祭位置便是所谓二祧。

&esp;&esp;他来了,他来了,举手就是给你一榔,沈哲不是不愿意承受阵痛,而是需要考虑大梁新朝的承受能力。譬如大运河利在千秋,但在当时却是勒住大隋皇朝一颈绳。怀千秋放量,足浅坑跌断

&esp;&esp;反倒是赵郡李氏的李德裕,虽然被视为没落门阀世族的代表人,却展示真正的宰辅风采,对李唐社稷颇有存亡之功。

&esp;&esp;僧孺、白中作为士官僚的代表人,大权骤得,并不能够将自权柄与社稷大计有效结合,而他们所掌握的权柄,仅仅只是党同伐异、逞于私利的工。白中虽然有个诗名极盛的堂兄白居易,但自己一生行事,也只落得一个谥“丑”。

&esp;&esp;当然,到个人的政治素养低或者某一阶段的政治斗争,并不足以解释大尺度的问题。比如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便谈不上是一个什么伟岸人

&esp;&esp;太庙祭祀一番,时间已经黄昏了,皇帝陛再次匆匆返回禁中,小作休息顺便等待群臣集结,然后便浩浩往宣仁小城而去,率领群臣为老爹沈充上尊号太上皇。

&esp;&esp;当然,有规矩自然就会有特例,文、武有功德,亲尽而不祧,而所立者,世室非庙。所谓万世不祧,可以说是对一个帝王毕生功业最大褒扬,往往只有开国之君、中兴之主才能享此殊荣,譬如汉祖刘、汉武帝刘彻等。

&esp;&esp;当然他也不敢奢望自己真就能够万世不祧,毕竟结果如何,还是要看后代孙贤明还是愚蠢。但是人无我有,便是一件值得兴的事,幸福正由此而来。

&esp;&esp;所以,尽沈哲已经确立了科举改制的总方针,但在的实施与推行上,仍在等待一个合适契机。最起码也要等到南北统合稍见成绩,社会秩序已经恢复到可以容纳一定程度的动。而在此之前,仍然需要准备与积累。

&esp;&esp;其他祖先后,自然就不能享受正祭的位置,只能呆在夹层中,地位自然大大降低。当然大梁新立,哪怕仅仅只为了凑足四亲二祧并始祖七庙之数,名额还算充足,有庙而无号,只以昭、穆相称,但等到沈充老去太庙后,便有一位能享独立祭祀的先人需要祧了。

&esp;&esp;抛开这些杂思,沈哲专注当祭祖典礼。虽然沈氏诸先人得于追尊殊荣的不过只有两人,但在太庙中需要祭拜的却不仅仅只有这二者,另有其他先人们前前后后足有上百牌位。

&esp;&esp;当然历代皇帝也不乏幸运躺功者,那就是明成祖朱棣了,托福于后代嘉靖皇帝斗志昂扬的大礼议生生将太宗改为成祖,同样也享受了万世不祧的殊荣。

&esp;&esp;当然,想要凭着庶族地主士群的崛起便想在区区一两代人之间解决掉此前政治形态的残余,也未免有些乐观。相对于知识的放,士群作为一新的政治力量而发挥其本该有的积极意义,仍然需要意识的觉醒与政治觉悟的提,这同样任重远。

&esp;由太庙中凭吊先人而发散思维想到选才制度的改革,沈哲也只是浅尝辄止。这是一项任重远的任务,不是脑一便能收见成效,而且早在十数年前开始,他便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行前期各铺垫,包括此前行台所施行的吏考,都是为了营造科举改制的前提氛围。

&esp;&esp;人非圣贤,孰能无,不计前,当顾后。为了争取这样一个万世不祧的尊荣,历史上也不乏皇帝什么作,而其中最著名则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

&esp;&esp;这些不得立庙享祀的先人们,虽然在今日祭祖大典中被摆设了来享受祭祀,但自此之后便不会被奉在太庙之中,而是需要收归祧庙。

&esp;&esp;沈哲作为大梁开国君主,本就注定享有不祧之祖的殊荣,倒是没有这方面的忧虑。因是在太庙中祭拜时,想起这些趣事,不免满满的恶趣。

&esp;&esp;为了能够在死后仍然永远赖在太庙享受孙供奉,李世民可谓殚竭虑,过程如何不必细论,最后好歹还是遂愿。倒是他后代中的唐玄宗李隆基,一顿作猛如虎,最终也只是尴尬收场。

&esp;&esp;但事实证明,所谓万世不祧,也只是不切实际的梦罢了。你不祧,自然有人来祧。

&esp;&esp;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庶族士作为一政治力量显实力,比如唐时李党争,其实是一个并不怎么光彩的形象。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