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4章 被皇帝骂也是一zhong资本(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相比于方以智的忿忿不平,沈树人对魏藻德发言的耐受力还是更一些。

他知御前策问不能搞成辩论,攻击别人毫无意义。

所以他先以谦虚的心态,认真听完了魏藻德等人的全

《明史》只说魏藻德向皇帝调“要知耻”,但怎么,史书不可能写很细。

如今全场听完,沈树人居然颇有收获。也不得不承认,魏藻德确实有一,不是纯粹起调喊号。

总结来,就是他意识到大明如今的“官场潜规则”对全官员有非常恶劣的裹挟,有不少官员其实本不坏,只是被陷在这个网里不得独善其

因此他力谏皇帝无论压力多大,绝不能放松德批判的风。要反复调是非之心,塑造“知耻”的官场氛围,以挽救一些“不由己”的人。

这是魏藻德于同年的地方,也是他能被为状元的关键。

沈树人听到这一分时,也是认同的。

这让他想起了《咸宦海见闻录》:张集馨当陕西督粮时,给所有上司都得送例行银,包括陕甘总督林则徐——林则徐贪么?当然不。但没办法,那氛围,不收就会被排挤。

明末官场潜规则,绝对比清末还可怕。到最后很多人被崇祯捐家产助军,他们死活不捐,宁可亡国了被拷饷——这里面也不是人人都不想捐,有些是怕后续灾祸不断,被清算,被同僚群起攻之,以至骑虎难

沈树人穿越前也混过制,他知无奈。

举个后世最简单的例:不允许公务宴请喝茅台。这一条在沈树人看来,就非常有用。

因为像他这80后,原先就是为了陪领导兴,不得不忍辱负重。把茅台打为不正之风后,对酒鬼当然是没用的,但厌酒的人就找到挡箭牌了。

崇祯如果真能好好塑造“知耻”的氛围,多少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

当然,沈树人的耐心听讲,并不是为了给魏藻德叫好的。

他的最终目的,也是知己知彼,找到查漏补缺、指问题的关键。

所以,他静静地听其他人奏对了足足一个多时辰,等那些附和魏藻德的人都说得差不多了。

崇祯几次让人补充、也没人可以再补充,只剩一些标新立异的反对派,包括方以智,说的话崇祯也不听,随训斥了几句。

这时,崇祯似乎终于想起:昨晚从礼尚书方逢年那儿阅卷过的几个人,好像还有一个沈林没有问到。

于是崇祯终于主动名提问。

旁边好几个准士,都对沈树人投来羡慕的目光。

能等主都说完后,还被皇帝专门名,这待遇不一般呐。

沈树人却是有成竹,他知自己肯定等得到这一刻——并不是他自大,而是他比其他考生有个最大的优势,他已经是正七品朝廷官员,而且之前的业绩也曾上达天听。

崇祯能记住的考生没几个,他绝对是其中之一,所以肯定会被问到。

沈树人了一,侃侃而谈:

“陛,恰才诸位同年所言,令臣颇受启发。曰:为政之先,必也正名乎。名正言顺,荣辱是非既分,君才能了无牵挂地忠君国。

但臣以为,此法只可防止君被小人裹挟,却不能挽救小人、挽救蒙昧百姓、士卒。安天需要天力,只靠君是不够的。

当今之世,国难频仍,人心已略有涣散,需不拘一格聚拢人心,让天人意识到‘天兴亡,匹夫有责’,才能事半功倍。”

沈树人这番话一,皇帝和同年们都不是很满意。

崇祯的第一反应,就是给沈树人打上了“这是一个德底线灵活的人”的标签。

怎么一开,就像是劝皇帝要睁一只闭一只、赦免那些小错小罪之人、尽量团结大多数?

好在沈树人前半句还是肯定了“知耻”的价值,没直接反对,让崇祯多少耐住了

而旁边的同年们,则是觉得他自称“臣”颇为刺耳——准士都还没被授官呢,哪能自称臣?人群当中,几乎就有人要来斥责他君前失仪。

好在有几个知幕的考生,窃窃私语传说,大伙才知:这人是先官后考试的,有资格称臣,议论才平息去。

御座上的崇祯,调整好绪之后,才继续追问:“那依卿只见,当如何挽救天分蒙昧之人的人心呢?”

沈树人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语气:“臣不敢妄言,天至难测者,人心也。要挽救人心,并无常法,需要审时度势、势异则事异。

昔秦时天汹汹,人心苦于严刑苛法,刘约法三章而得人心。

汉时黄巾四起,皇甫嵩、卢植等辈奉诏讨贼,曰:今海一统,唯黄巾造反,若容其降,无以劝善,遂不依约法三章轻省之策,亦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