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一]
采石即今之采石矶,隔江与横江渡相对,其地突向江心,有比较好的渡江码,是古代
江易渡之
。秦始皇巡视东南,即由此
渡江。孙策略取江东,也由此
渡江;后遂建为重镇。西晋灭吴之战中,吴丞相张悌率军至采石,渡江迎战晋军,兵败,晋上游诸军遂
驱直
,直抵建业。晋永嘉元年(307年),陈
据建业起兵,晋扬州刺史刘机由历
渡江讨之。东晋咸和三午(327年),苏峻据历
起兵,率军自横江渡江取采石,东
建康。咸康元年(335年),后赵石虎率军南
,游骑至历
,东晋急增戍采石、芜湖、慈湖以备之。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叛梁,自寿
趋历
,历
太守庄铁以城降,并建议侯景说:“宜乘此际速趣建康,可兵不血刃而成大功;若使朝廷徐得为备,
外小安,遣羸兵千人,直据采石,大王虽有jg甲百万,不能济矣。”[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侯景遂自横江渡采石,袭据姑孰,东
建康;先是,临川太守陈昕启凑梁主:“采石急须重镇,王质
军轻弱,恐不能济。”[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隋灭陈,韩擒虎兵
庐州,由横江济采石,陷姑孰,从右翼包围建康;此前,陈将樊毅提醒陈主说:“
、采石,俱是要地,各须锐兵五千、金翅二百,缘江上
,以为防备。”[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曹彬率军伐南唐,在采石大败南唐守军,占领采石,然后在采石架设浮桥,接应江北的宋军,宋军遂
驱直
,如履平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也试图从采石渡江,被虞允文击败。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袭取和州,准备
击江南,大军渡横江,夺占采石,遂据集庆(今南京),开创大明基业。
京与采石虽同扼
江渡
,但在唐以前,采石的重要xg有过于京
。采石附近,江面较窄,京
一带,江面较宽,且京
以北,河湖密布,北骑驱驰不易;采石以北,隔淮西而直面中原,敌骑驱驰,容易抵达。北骑南来,趋采石较趋京
为易。故前人有言:“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九,从京
渡者十之一。”[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江南一]另外,采石除去扼
江渡
外,还与姑孰、东梁山一
起着阻遏上游来敌。屏护建康的作用。唐以后,形势稍有变化,一方面由于泥沙冲积,瓜洲一带江面稍稍变窄,另一方面,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和政治重心的东移,这里是运河与
江、北方政治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联系的衔接地带,因而地位有所上升。
姑孰即今之当涂,地建康上游,控御采石和东梁山二
险要,翼蔽建康。东晋南朝侨立豫州(或南豫州)于此,号为南州,与北府京
、西府历
一
拱卫建康。顾祖禹称姑孰“控据江山,密迩畿邑,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当其要害;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
。金陵有事,姑孰为必争之地。”[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七江南九]东晋初,王敦专擅朝政,自上游移镇姑孰;桓氏以荆州上游东
建康,恒温、桓冲先后移豫州镇姑孰。刘宋元嘉末年,武陵王刘骏讨刘劭,兵至南州(即姑孰)而降者相属。因为,据姑孰即已夺梁山之险,撤掉了建康上游最后的屏障。梁山即东梁山,在姑孰西南三十里,挡建康上游陆路要冲。刘宋孝建元年(554年),刘义宣,臧质在上游起兵,东
建康,朝廷遣柳元景、王玄谟等将拒之,叛军兵至芜湖,臧质建议义宣说:“今若以万人取南州,则梁山中绝;万人缀梁山,则玄谟必不敢动;
官中
鼓棹,直趋石
,此上策也。”[注:《宋书》卷七十四臧质传]义宣未用,而尽锐攻梁山,为王玄谟等所败。齐永元元年(499年),陈显达据江州起兵,齐东昏侯遣将军胡松扼梁山以拒之。梁末,北齐萧轨与梁降将徐嗣徽等合兵攻梁山,陈霸先立栅扼梁山以拒之。梁山与采石共扼建康上游
陆两路,为建康上游最后的屏障。
与京、采石二地隔江相对的是广陵和历
,二地可谓两淮
本。北骑南
,自淮东来者,最终必趋广陵;自淮西来者,最终必趋历
。南方有事北方,二地则是南方人力、
力的集结地,广陵足以策应山
、盱眙,历
足以策应钟离、寿chun。
广陵即今之扬州,为淮东本,翼蔽
江。北不得广陵,则无以渡瓜洲;南不得广陵,则无以争淮北。大运河开通以后,广陵扼
江与运河的
汇
,地位更加重要。西汉时,广陵为吴之国都,吴王刘濞据此,煮海为盐,铸山为铜,国用富饶,遂招天
亡命之徒以反汉。三国时,广陵为曹魏所有,曹魏黄初五年(224年),魏主曹丕亲率
军自寿chun至广陵,yu攻江东;孙权屡争广陵而不得,故其在淮南方向的北伐屡
而无成,最终只得以
江为守。东晋时,广陵为侨立兖州的治所,刘宋因循之。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征发民丁,沿江数郡之兵俱集于广陵。孝建年间,竟陵王刘诞受孝武帝猜疑,
镇广陵,刘诞遂营广陵城垣以自固,孝武帝发大兵攻之,始克。梁末“侯景之
”中,东魏趁利南侵,江北之地尽
东魏,广陵亦为北方所有。隋统一北方,谋并江南,先以扬州总
贺若弼镇广陵;平陈之战中,贺若弼率先渡过
江,攻占京
,从左翼包围建康。隋统一全国,为加
南北联系,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在广陵附近汇
江。隋炀帝废州置郡,以广陵为江都郡,经常临幸。隋末天
大
,江都为李
通所据,李
通据江都称帝,国号吴。唐末藩镇割据,庐州刺史杨行密
据广陵,自称淮南留后,尽略淮南之地,建国吴,跨有江淮二十七州。吴后为南唐所代,南唐建都金陵,而以江都为东都。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与南唐激战于淮南,后周军乘虚袭占扬州,次年,南唐主请和,尽献江北之地,南唐国势遂弱。南宋建都临安,江淮防线当临安之北,金兵南
,必向两淮。扬州为淮东
本,赵范所谓“扬州者,国之北门,一以统淮,一以蔽江,一以守运河,皆不可无备。”[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江南五]元军突破荆襄防线,东
临安,两淮犹为南宋所守,李
芝据守扬州。文天祥犹寄希望于两淮,建议宋廷分境
为四镇,将淮西并
淮东,建阃于扬州,截击元军之后,以图恢复国势,未果。明初定都金陵,扬州之与金陵,形势又几同于东晋南朝,后虽迁都于běi jg,但南北二京之间的联系、江南财赋的转输,都须藉大运河,而扬州扼运河之咽
,其重要xg自不待言。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