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4节(1/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听到他这么说,老韩不禁问:“那怎么没送过去?县医院都不敢收,你送这儿来?!这可是中医诊所啊,就小罗一个大夫,万一有什么不好,这该怎么办?”

周围几个街坊都看到那个病人上大汗淋漓,脸上已被汗,此时他闭着双,看上去的气多,的气少,况实在是不妙。看上去,竟有像是垂危之人。

众人都觉得,这病人,怎么能送到中医诊所来呢?治好了是应该的,要是治不好没了命,家属万一要是闹起来该如何是好呢?

老李尴尬的,掀起看了罗裳。跟他一起过来的那几个乡亲也没敢声,谁都没有回答老韩的话。

无奈之,老李只好说:“我小舅家里条件不太好,去大医院怕钱不够。”

这时有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也说:“是啊,大夫,大医院我们实在去不起。你能不能帮忙看看,要实在看不好,我们也不敢怨你。”

罗裳并没有参与刚才的对话,她刚来,就在查看这个病人的况。这时她虽然还没有给病人把脉,但病人是什么状态,她基本上已经清楚了。

所以她知,这个病人她有很大的把握能救回来。

但为了防止对方找后帐,针对这病号,她也准备了一些知同意书,以便减少一些风险。

她摆了手,示意他们把人抬起来:“外边,先把人抬去。但这危重病号,让我治可以,需要家属先签字才行。”

病人很快被抬了去,罗裳从屉里拿一沓准备好的纸张,递给老李一张,指着边的签名,跟他说:“让家属把这上面的容都看一,同意的话,就在边签个字。”

老李倒是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以前陪村里人去市里大医院看病,手术前也签过字。大概意思就是说给病人治病有风险,医生要求家属签字,才会救人。

“签不签?”他把那纸给了旁边的人。

“签,签吧。”患者儿同样明白罗裳是什么意思,但他现在别无选择,去大医院的费用他们家真的拿不来,就算去借,一时半会也凑不齐。

他三五除二写自己的名字,给罗裳。罗裳正在给病人诊脉,见状便让方远把那张纸收好。

诊完脉后,罗裳在患者脸上抹了,凉凉的汗如同豆一样从病人肤往外沁。再看病人气的样,两只珠上翻,真的很像快要死了似的。

罗裳没有急着写方,先站了起来,跟老李他们说:“病人况比较急,回家再熬药怕不及,我去给他抓药,在这里先喝一次,等他脱离危险,你们再把他带回去。”

瓜农老李等人自然没什么意见,罗裳没用方远帮忙,先拉开装有山茱萸的药箱,从里面抓一把,连称都没称,便放到了黄纸上。

方远最近抓药已经比较熟练了,所以他大概看了就能估算罗裳这一把的药量,至少要50克以上。

这个量跟平时抓药的量比,明显要大。但这次是急救,某药的药量大应该是正常的。

他就跟罗裳说:“我先去生火吧。”

罗裳答应了一声:“好,用那个小锅熬药。”

方远去制药间生火,他把火生好后,罗裳也抓完了药。这次的药方以大剂山茱萸为主,伍了牡蛎、龙骨、人参和甘草等药,可以迅速补虚敛汗固脱。

患者这况,汗的如同浆一样,明显是气脱不固之证。山茱萸在这里起到了益气固脱的作用,还能够补元气。

山茱萸在补益气分上的药力不如人参,但在挽救气分脱证却要比人参要得多。这一,在张仲景时代,还没有认识到,直到明清时期,才有了明确的认识。张锡纯对这药的应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所以,在遇到这虚汗淋漓、脉微绝的况时,罗裳稍加判断就知该怎么治。

药很快抓好了,方远忙着去煎药,罗裳又给患者扎了几针用于急救。等针灸结束时,患者的息就减轻了一些。

“先等一会儿,不要着急。”罗裳简单安了一句,见小岳和青儿她们几个人还没走,便疑惑地:“你们还有事吗?”

青儿嫂犹豫地说:“大夫,我以后也会那样吗?”

罗裳连忙宽她:“你没那么严重,不过你跟他的形有一相似,你们都冒虚汗。所以,我在你的药方里也加了些敛汗的山茱萸,但你那个方里山茱萸的剂量不大,跟他这个方也不一样。不用担心,方服药,你不会有危险的。”

听了罗裳的解释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