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46节(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他自即位以来,诸臣皆以保民图治为劝,他自认亦时时以百姓为念,这仍不够么?完全民难是站在百姓一边?那君民之分又在何,岂非统?

房玄龄捋须沉:“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慎。”

魏征,抬看他:你念我的谏书什么?

房玄龄咳了一声老神在在,这不是在说民吗?

“由于对秦君有怨,苦秦久矣,固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那这历史周期律所指又为何?”李世民蹙眉。

嗯……孙无忌动了动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冷冷地瞪了他一,转对李世民拱手:“以臣所见,这历史周期律似乎是在说王朝覆灭的规律。”

“呃……”李世民凝神思,“莫不殷忧而著,功成而德衰?”

魏征:……

在这份谏书里不去了。

三国时期。

曹丕再次沉着念起那句“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曹也没空瞪他了,史书昭彰、后人总结,自家儿这话说得再怎么不中听也在理。

但是……

忍不住好奇:“桓,你怎么会生这样的想法?”

他这好儿不会是抱着这迟早会死的想法治国的吧?!

盛唐。

杜甫一声喟叹,对李白说:“我之在后世的声名,亦在那些为民呼号的篇什,所谓立场,楚姑娘是希望我们与百姓在一端吧!”

李白颔首:“楚姑娘对百姓的殷忧,似乎与我等不同。”

他无法再过多解释,这只是一模模糊糊地觉。先师遗训,敬天保命,效君王、恤百姓、成德业几乎是他们的从政本能,可楚棠似乎并不于此,倒好似……倒好似自然而然将自己放在百姓一边似的!可百姓,他们会有这般意识吗?

中唐时期。

白居易忆起楚棠讲《琵琶行》一章时,似乎也称赞他兼善天多过欣赏独善其,着重说的也是那些讽喻诗,赞之为民呼号。

“我辈士人,歌民事、补时政是职责所在,将民事上达天听,才有裨补之机,这是诗教的理。杜牧的赋文中同样有人民,那‘使负栋之,多于南亩之农夫’等句,分明一片殷忧赤心,这也是先前肯定过的,如何又说他的立场不对?”

为君分忧,劝谏皇廷难所行有差吗?

秦朝。

嬴政双凝了凝,他倒真想去问一句,秦亡的本原因到底有哪些?!

阿房赋尾声之小李杜的恩怨仇(上)

和启蛰。

江南好,城中正盛。

距离上次观看镜已经旬日有余,杜牧文名本盛,一经镜宣扬更是如日中天,如今不仅歌楼楚馆争唱杜牧的风词,连市井百姓都能念一句“六王毕,四海一”了。

不仅民间,城中的许多达官显贵或清要文人也都争相宴请杜牧,或为拉拢,或真心相谈,不一而足。

哗楼。

城中著名的诗酒风雅地,杜牧正举酒向众友辞行。朝中暗涌,日前京中来信,言说朝堂有意诏他回安任职,旨意不日将达,嘱他早作准备。

席间俱是他在此地结识的唱和之友,闻得消息也为他兴:“杜兄才华横溢,文武兼修,屈居此地实属大材小用,我祝杜兄此去志愿得展、扶摇直上。”

杜牧饮罢笑着摇:“时也命也。不怕大家笑话,自观看完镜之后,我这心里始终沉甸甸的,朝堂如何,尚不敢作想啊!”

一句话说得众人都黯然起来。

镜展示天,那《阿房赋》他们都见得分明、听得分明,声声“晚唐”的断代、那些忧外患的时局,俱是压向他们心。纵如今平顺,但,谁知他们当,正在历史的那一节呢?

筵席上气氛微凝,一时只剩弦之声,有人不耐这样抑郁的气氛,忙笑着打破僵局:“事在人为,我们知晓后事,总能绸缪一一。倒是杜兄,”

他将目光扫过帘幕后舞乐助兴的一众窈窕佳人,有意笑着打趣:“这一走怕是要惹得不少佳人伤心咯!”

众人一听纷纷会意地笑了起来,杜牧的诗写得好,人又风潇洒,名早便传遍坊间,颇有些人人争唱杜郎词的势。杜牧一走,她们可不是失了第一手好词?

仿佛是要印证这话似的,弦轻扬,帘幕后的佳人音婉转:“青山隐隐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箫。”

其声清越多,如莺啼泉响,正是杜牧颇负盛名的扬州词。

先前说话的人笑容愈发明朗:“我说什么来着,杜兄是这城中的名人啊!”

“可不是吗!天仰慕杜兄之人不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zhuishula.net